爱游戏app官方
首页 > 爱游戏app官方 > 工位系统

【聚焦】中国火箭发射场工位大盘点

2025-04-11 工位系统

  中国航天事业近年来突飞猛进,发射场与工位建设作为支撑这一发展的基础设施,正经历从“传统布局”向“高密度、商业化”的转型。

  中国现有四大传统航天发射场——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分别承担不同轨道和任务类型的发射需求。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 “东风航天城”,始建于1958年,横跨甘肃酒泉与内蒙古额济纳旗交界地带。该地区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地势平坦,干燥少雨,年均发射窗口期超过300天。

  作为中国最早创建、顶级规模的综合型航天发射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配备了完整而可靠的发射设施,不仅仅可以执行大倾角中低轨道卫星的发射任务,还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自建成以来,已完成超过200次航天发射任务。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下设北部和南部两个发射场区,其中北部发射场区曾设有138和5020两个航天发射工位,现均已退役。

  LC-94工位:主要发射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

  LA-95A/95B场坪:主要发射长征十一号、快舟一号、快舟一号甲、快舟十一号、捷龙一号、朱雀一号、双曲线一号、谷神星一号、开拓二号、OS-M等火箭。

  LA-120场坪:主要发射天龙二号、双曲线二号Y、长征十二号甲VTVL试验箭。

  此外,为推动商业航天发展,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其周边设立了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由商业航天企业与中心联合建设与管理,专门服务于民营商业火箭的发射需求。目前,蓝箭航天、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星河动力等企业已入驻或计划入驻。

  LC-96A工位:蓝箭航天专有发射工位,主要发射朱雀二号、朱雀二号改进型。

  LC-96B工位:蓝箭航天液氧甲烷火箭发射工位,主要发射朱雀三号VTVL-1试验箭、朱雀三号。

  LC-130工位:中科宇航专有发射工位,主要发射力箭一号;此外,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专用发射工位已完成工程设计,即将开建。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67年,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原神堂坪乡的高原地区,是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同时负责海阳海上卫星发射任务。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多射向、多轨道、远射程和高精度测量能力,主要执行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资源、通信等多种型号的中、低轨道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配备了7、9、9A、16等多个发射工位。

  LC-7工位:发射过长征一号丁、长征四号甲、长征四号乙、东风导弹等,已于2018年退役。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是中国目前对外开放顶级规模、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卫星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并同时管理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

  截至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累计执行超200次航天发射任务,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负责通信、广播、气象等各类应用和试验卫星的发射任务。中心现有2、3两个发射工位,以及用于固体运载火箭发射的专用场坪。

  LC-2工位:被誉为“亚洲第一塔”,主要发射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

  LC-3工位(旧):被誉为“功勋塔”,是我国首个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工位,现已退役。

  LC-3工位(新):主要发射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

  文昌航天发射场始建于2014年,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是中国首个开放性滨海航天发射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低纬度发射场。截至目前,已执行发射任务33次。

  文昌航天发射场大多数都用在发射中国新一代大型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航天器等航天发射任务。发射场配备了101、201、301发射工位。

  LC-301工位:在建,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发射工位,大多数都用在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等工程。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滨海区域,于2022年7月6日开工建设,2024年11月30日完成首飞,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目前,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建成1、2两个发射工位,并计划进一步扩建,新增3、4两个液体火箭发射工位,以满足未来商业航天迅速增加的发射需求。

  LC-2工位:我国首个液体通用型发射塔,适配19型火箭的发射,包括长征十二号、朱雀三号等运载火箭。

  海阳东方航天港是中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于2019年完成了国内首次海上发射。

  不同于传统的陆基航天发射场,海阳东方航天港依托海上发射平台,为航天器提供更机动、灵活的发射条件。目前,该航天港拥有五种海上发射平台,包括: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通过沿海布局构建了全球最密集的航天发射网络,拥有约20个航天发射场,超40个发射工位,其核心发射场如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范登堡太空军基地均布局沿海地区。2024年,卡纳维拉尔角执行了67次发射,范登堡完成了47次发射,两者合计占美国全年发射总量的74%,这充足表现了沿海发射体系的战略价值。

  低纬度发射:低纬度地区因地球自转速度较大,火箭在相同燃料条件下能节约推力,从而明显提升有效载荷能力。

  多射向选择:沿海发射场可以灵活调整发射轨道,满足各类卫星不同轨道需求,同时也有助于优化火箭回收航线,提高回收效率和安全性。

  目前,我国发射任务大多分布在在酒泉、太原、西昌和文昌四大传统航天发射场。传统发射场需要兼顾军民、载人航天等国家任务,与商业发射需求存在资源调配矛盾。此外,民营航天企业普遍选择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布局总装基地,若坚持在内陆发射,则需额外承担数千公里的陆运成本及拆解重组风险。这种产业链与发射场的空间割裂,客观上制约了商业火箭的规模化应用。

  借鉴美国布局沿海发射场的经验,我国在海南、海阳以及阳江等沿海地区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解决传统航天发射场带来的成本高昂、发射效率低下等问题,推动“出厂即发射、回收即复用”的创新模式加速落地。

  总之,沿海发射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正在成为全世界航天发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正通过“传统发射场升级+沿海商业发射场扩张”双轨并进,应对商业火箭爆发式需求。然而,工位建设周期长、审批流程复杂等问题仍需政策与技术协同突破,以支撑未来万颗卫星星座组网的发射需求。

上一篇:年轻人过年新思路:9块9团购

下一篇:重构工位美学!5个春日感布置秘诀你get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