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卫生健康系统:党建引领聚合力 冲锋“疫”线守家园
2023-12-24 座椅系统
疫情发生后,贵阳市卫生健康局党委立即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员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局党委领导班子进驻抗疫指挥部各个专班,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来抓。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各级各部门闻令而动,包括非公医疗机构在内的31483名卫生健康工作者积极投入到流调溯源、隔离管理、核算检验测试、医疗救治、志愿服务等各项抗疫工作中。其中,全系统343个党支部、240个党员先锋队、2164个先锋岗、188个青年突击队、5469名员(含离退休职工)冲在疫情防控最前线,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坚力量,党旗高高飘扬在战“疫”一线。
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干部职员主动扛起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保持信息畅通;他们坚决执行落实市联防联控机制有关指令,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坚决果断、以快制快,全力以赴防止疫情扩散蔓延;他们充分的发挥疫情防控“主力军”“排头兵”和“专业队”的作用,从严从快从紧从实有序开展各项抗疫工作……
开展流调,拼的就是速度!全市530余名流调队员,每天都要抢时间拼速度,一连打几个小时电话是流调工作的常态,为了搞清楚每个患者的活动轨迹,他们要对每一位流调对象进行详细询问,要细致到每天几点在哪里干了什么,如果存在外出情况就要详细询问去了哪里、和谁去的、怎么去的……不分昼夜地电话询问、现场核查、撰写流调报告。
通过抽丝剥茧式的调查询问,透过纷繁复杂的活动轨迹,探索传染源的来龙去脉,把一个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片段,串成一条条紧密连接的传染链条,为隔离管理、场所消毒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建立“追阳流调”应急处置机制,优化采样、现场流调等工作流程,实现追阳全面提速,做到“日清日结”,快速阻断病毒传播链,遏制疫情蔓延。
任务一个接着一个,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出行方式、行程轨迹、数据分析……一份份详尽的流调报告背后,凝聚着无数流调成员的夙夜坚守。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他们已连续作战二十余日。他们中,有的家中父母年迈,有的小孩刚出生,有的带病工作……“我们党员必须冲在前、干在前!”每一位党员干部都义无反顾,光荣承担起流调人的使命和责任。
为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阻止疫情传播扩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全市开展了多轮区域核酸检验测试。前方,医护人员奔赴核酸采样点采集核酸样本;后方,检测工作员争分夺秒进行仔细的检测。面对每日艰巨的核酸采样任务,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在保证普通门诊运转的情况下,抽调60%以上的医务人员投入到核酸采样、检测和医疗救治等相关工作中。市口腔医院有医务人员270余名,仅留37名医务人员留守门诊,其他同志全部奔赴抗疫一线。开展全市全域核算检验测试时,我市及来自省外、各市(州)在内的12770余名医务人员在6686个采样点开展工作。
“我是党员,我先上。”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李昆带头加入到核酸采样的队伍,他们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穿就是一整天。在隔离点、贵州省将军山医院、方舱医院和各个核酸采样点都有他们不分昼夜、连续作战的身影。他们充分的发挥“领头羊”和“战斗堡垒”的作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以顽强的意志,构筑起抗击疫情的“红色防线”。
检验检测点,是离病毒最近、感染风险较高的地方之一。市疾控中心检验科承担着全市新冠病毒初筛阳性样本复核的重任,随到随检、做到“一锤定音”,严谨、精准和高效是他们开展工作的基本准则。“早一分钟送达检测,就少一分传播风险,我们要跑得比病毒更快!”检验员每天都在实验室持续工作,实行24小时轮班制。从样本接收到检验,都存在极高的感染风险,但他们不惧危险、迎难而上、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疫一线。
全市核酸检验测试跑出“加速度”,核酸采样点扩容、采样样本高效转运和检验测试能力提升、检测结果及时报送,形成一个高效的核酸检验测试“采、送、检、报”闭环,这得益于贵州核酸检验测试系统的高效调度和后台数据分析人员的不懈努力。为保障每轮全员核酸检验测试工作能在24小时内顺利完成,63台移动方舱实验室、6台P2+移动实验室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此外,还投入11套气膜实验室,增强核酸检验测试能力。通过多方协作,核酸样本日检测量最高达620余万人次,切实做到了应检尽检、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党员干部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在方舱医院和下坝院区开舱的紧急关头,党员充分的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纷纷写下“请战书”,要求奔赴战斗最前线。“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每一位党员按下的红色手印就是铮铮的誓言,每一个签名都充满了力量,代表着大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这是对职责的坚守,更是逆风前行的无畏。进驻方舱医院的均是经过各家医院严格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技术非常精湛,大多具有援鄂、援沪经验的医务人员。
连续工作24小时的护士覃露,即使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也只休整了半小时就立即返回到工作岗位,她还带着愧疚说:“大家的任务这么重,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耽误,我能行,我要战斗到最后!”在一支支医疗队中,有着很多“夫妻档”,他们舍弃了“小家”,全力为“大家”,连续多日奋战,始终冲在最前面,坚持到最后。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龙洞堡院区为“黄码”医院,该院行动迅速,1天内完成了龙洞堡院区原有近500名患者的转运、病房设置、物资保障等筹备工作,设立350个独立诊治房间,做到人流、物流分离,严格执行闭环管理。9月16日9∶00,按照部署,龙洞堡院区准时面向社会开展接诊工作。开诊当日,接诊各类“黄码”“红码”病人14人;9月17日,该院作为贵阳“黄码”医院与贵州省将军山医院无缝衔接,顺利接收两名新生儿到新生儿病区。
作为“生命线”,是疫情防控的前哨,是抢救生命的运输线日以来,特别是贵阳市部分区域实行临时静态管理后,市120急救中心的电话呼叫量骤增,从平时日均2000余次成倍增长,“120”调度座席从4台增加到10台,保障中心调度工作、转运流程顺畅,确保患者得到及时、高效地转运和救治,其间未发生过一例投诉事件。
从严从紧做好疫情期间医疗保障。在医院各入口设置检查岗,对所有病人入院进行“健康码、行程码、场所码”三码、48小时核酸结果和体温检测三重检查,三项合格才能进入医院;就诊时严控门诊候诊区域,执行“一人一诊一室”;发现发热病人或可疑病人,立即由专人专门独立通道转至发热门诊、做到无遗漏、无差错;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情稳定但需要长期服用固定药物的慢性病患者,医院专门开设便民门诊提供开药服务;急诊生命通道24小时“畅通”、门诊服务通道“畅通”,特殊类型患者(透析、孕产妇、新生儿、肿瘤患者等)入院治疗通道“畅通”,全力保障危重症患者、孕产妇、老年患者等重点人群急诊急救工作。同时,各家医院积极采取“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措施,让大家不出门、用手机就能获得专家答疑。
市卫健局利用微信小程序“贵阳市互联网健康服务平台”,组织市一医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向市民提供线上健康咨询服务。市口腔医院在网上开通便民问诊渠道,及时解决群众看病问题;市妇幼保健院派出妇幼专家、市二医派出皮肤科专家在贵州电视台“身边大医生”栏目“天天答疑直播”专题中为市民提供专业咨询解答。
同时,整合省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资源,热情参加到“爽爽贵阳绿丝带”暖心行动中,及时向社会公布孕产妇分娩、血液透析、肿瘤、精神疾病、突发性疾病等危急重症救助咨询电话。设立“贵阳市疫情防控期间就医保障工作小组”,组织各家医院医政科、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局机关医政处等专业技术人员系上“绿丝带”、当上“接线员”,热心、细致、耐心地为群众答疑解惑,统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资源,及时解决群众的就医需求,畅通危急重症救助渠道,进一步强化贵阳市疫情防控期间就医保障工作。
疫情不退,我们不退!当前,贵阳市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防控任务仍然艰巨,全市卫生健康工作者将坚守“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责和使命,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做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用心用情织好织牢织密疫情防控安全网,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图/文 贵阳市卫健局)
西梅采摘节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趣味运动会展现农民新风采,主题稻田画别具一格,农产品展销活动精彩纷呈……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后,各地以多种方式举行庆祝活动,展示丰收硕果。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风吹稻浪,清香阵阵。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闲时最爱到田埂上转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