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应来了!曾坑我国20亿还将我国踢出局后来为何反过来求
2025-01-13 座椅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现代国防和经济的核心技术之一,在这一领域的竞争,除了技术实力的较量,还涉及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博弈。
曾经,欧盟的“伽利略计划”在国际合作上与我国签署协议,承诺共享技术,但随后却单方面终止合作,将我国排挤出局。
时过境迁,欧盟的伽利略计划进展不顺,如今却反过来求助我国——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何当初被视为“合作伙伴”的我国,经过短短十几年的自主研发,反而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占据了主体地位?欧盟的“伽利略计划”又为何屡屡受挫?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早由美国研发的GPS系统引领,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GPS展示了其在军事领域的强大优势。
美国及其盟军通过精确的卫星导航技术,快速摧毁了伊拉克军队的防线,标志着现代战争进入了“信息化战争”时代。
全球各国,尤其是欧盟和我国,都意识到了卫星导航的重要性,纷纷开始研发自己的系统,以期减少对美国GPS的依赖。
欧盟在1999年启动了“伽利略计划”,计划打造一个可以与GPS抗衡的独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标是在2011年实现试运行。
而我国则在1994年启动了“北斗一号”工程,虽然当时的北斗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展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野心。然而,事情的走向并没有按计划顺利推进。
为了减少对美国GPS系统的依赖,欧盟在1999年提出了“伽利略计划”,计划建立一个独立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根据规划,该系统将由24颗主卫星和6颗备用卫星组成,分布在距离地球约2.4万公里的轨道上,旨在提供全世界内的高精度定位服务,其精度能够达到不到1米。
这一系统不仅在军事上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还将在民用、经济等多个领域发挥核心作用,整个项目预计耗资34亿欧元,目标是在2011年启动试运行。
但是欧盟内部对项目份额和利益分配的争论,使得“伽利略计划”一度陷入停滞。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的相关工业集团迟迟未能达成一致,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为了寻求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治合作,欧盟于2003年决定与我国展开合作。经过几轮谈判,双方在2004年9月18日于北京签署了初步的合作协议,10月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我国将投资2.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0亿元),参与“伽利略计划”的卫星制造、研发技术、地面设施建设以及用户服务。
我国在项目中持有20%的股份,并享有100%的使用权,可以说我国当时是为“伽利略计划”中最重要的国际伙伴之一。
美国对于我国的迅速参与感到忧虑,尤其担心我国通过参与“伽利略计划”掌握核心技术,进而威胁到美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科技优势。
美国开始向欧盟施加压力,特别是那些支持与我国合作的欧盟领导人,迫使他们重新评估与我国的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欧盟的态度开始转变,逐渐在技术共享上对我国设限,欧盟方面拒绝向我国提供核心的“原子钟技术”,并在其他关键技术上设置障碍。
到2006年,欧盟单方面终止了与我国的合作,将我国彻底踢出了“伽利略计划”。
对于我国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在合作初期,我国寄希望于通过与欧盟的合作,迅速掌握卫星导航领域的先进的技术,进而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欧盟的突然变脸迫使我国重新思考自主研发的必要性。
事实上,我国早在1994年就启动了“北斗一号”工程,并在2000年成功发射了两颗试验卫星,初步实现了区域定位服务。
不过,当时北斗一号系统的技术水平与美国的GPS存在非常明显差距,稳定性和精度均不及GPS。被欧盟排挤出“伽利略计划”后,我国更加坚定了自主研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决心。
2007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一颗新一代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二号”系统的启动。
此后,北斗系统快速地发展,到2012年,北斗二号系统已经覆盖了整个亚太地区,并开始对外提供服务。
到2018年,北斗三号系统全面建成,实现了全球组网,成为继GPS之后的另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的技术突破尤其体现在“铷原子钟”的研发上,该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精度和稳定能力,使得北斗系统能够在全球市场上与美国的GPS展开竞争。
到2020年,北斗系统已与全球137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全球用户都能够免费使用北斗系统提供的服务。
与我国北斗系统的迅猛发展相比,欧盟的“伽利略计划”自启动以来屡屡受挫,尽管欧盟在2005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但进展异常缓慢。
直到2008年,才发射了第二颗卫星,而在2014年,欧盟发射的两颗组网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导致总系统的组网进程再次延误。
2015年,欧空局在“伽利略计划”频频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又将目光瞄向了我国,求我国开放频率共享框架。
出了问题想起了我们,当初踢我国出局的时候没想到还有求到我国这一天吧,欧空局可以说完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017年,伽利略系统的72台原子钟中有9台出现故障,虽然没影响到卫星的正常运行,但暴露出系统在技术上的不成熟。
最令人震惊的是,2019年7月11日至7月17日,伽利略系统的所有卫星在全世界内集体失效,导航服务中断了整整7天,这一事件严重损害了伽利略系统的信誉,导致全球用户对其稳定性产生了质疑。
直到2020年,伽利略系统才勉强具备了全球定位能力,但从技术可靠性和服务稳定性上,它远远落后于我国的北斗系统和美国的GPS系统。
欧盟在“伽利略计划”上投入的巨额资金和期望,与实际取得的成果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国的GPS:全球覆盖,技术最为成熟,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导航系统。我国的北斗系统: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导航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虽然提供全球服务,但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较低。欧盟的伽利略系统:技术上遇到诸多问题,系统稳定性不足,难以与GPS和北斗系统竞争。
欧盟在“伽利略计划”中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忽视了合作中的相互尊重和信任,过于受到美国政治压力的影响,导致项目延误和技术共享失败。
我国在被排除出合作后,通过自主创新,不仅成功开发了“北斗系统”,还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欧盟曾在“伽利略计划”中将我国排挤出局,而如今却不得不面对伽利略系统的技术困境和市场困境。
在全球化的今天,独立自主与国际合作同样重要,唯有两者兼顾,才能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信息来源:全球四大卫星定位比拼,国之重器背后亮点研讨——2020-06-2810:42澎湃新闻当年中国被踢出伽利略计划,却卧薪尝胆研发出北斗——上观新闻2019-01-0218:35差点替代了北斗,把中国踢出局的伽利略居然瘫痪了!——2019-07-19 07:25 湃新闻